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身边的事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难忘家乡地瓜情

    信息发布者:邱新邱新和邱新
    2019-07-19 06:52:31   转载
    麦收过后,雨季到来,地瓜都窜出了长长的秧子,乡亲们把把地瓜秧子剪得一段一段的,每段二十公分左右,上边留两个叶子,插到沟垅上,就会发芽拖蔓成长。这个方式种出来的地瓜,細长嫩脆,含水分多,全部用作来年的地瓜种。

       …………

       嫩弱的地瓜苗儿顶烈日,迎风雨,苦苦挣扎长大,地瓜垅上,先是一根根,后是一簇簇,后来就是一片片葱绿,层层梯田在地瓜秧子的铺盖下,变成了一块块绿毯。秋风把绿毯吹成淡黄色,收获得季节就来到了。寒露过后,最繁忙的农活儿就是刨地瓜。

        庄稼地里五谷杂粮,一到成熟季节都会争相斗艳,各显风骚。而地瓜却是朴实无华,与世无争,谦逊的藏在土壤中,默默的等待着主人的收获。深秋到了,几场寒霜后,地瓜叶子焉头搭耳,由葱绿变黄再变黑,割了地瓜秧子,就用镢头刨出地瓜。从沟垅里刨出来的地瓜,有的被藏在家家户户的地瓜窖里,做为种子和冬天的吃食。大部分则被用地瓜铡子切成一页页薄片,撒在荒坡上、田野里,经过三至五天的晾晒,就变成了雪白的地瓜干。地如铺霜,满山遍野一片片银白。此时,老少携篮子,挎篓子,拿袋子一页页收起,听着哗哗的地瓜干入袋子声,人们的心里充满了满足和喜悦――庄户人家一年到头的口粮到手了。

       我对地瓜情有独钟,因为我从记事起就是吃着它长大的。家住山村,土地瘠薄,生产队里的三分之二的土地种得都是地瓜。地瓜也成了我们那一代人的主要食物。“地瓜干子是主粮,鸡腚眼子是银行。”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。

       家乡有这样一个顺口溜,“地瓜没有娘,随意可插秧,土下到土上,根叶都是粮。”说的是地瓜全身都是宝,根根叶叶藤藤都能入肚充饥,这是对地瓜的赞美。

         在那个困难的日子里,春黄不接的春末夏初,苗床上的“地瓜母子”都是庄户人家的食粮。人们把苗床上的地瓜母子扒出来,削掉烂皮,上锅煮熟就能充饥饱,只是略带苦味。我第一次吃地瓜母子是六岁的那年,奶奶背着我路过滕向志爷爷家门口,在奶奶和邻居说话的当儿,滕爷爷家伸出院墙的杏树枝头上就落下了个“刷马架子”,恰巧落到我的脊梁上,我难受的嗷嗷叫,滕向志家奶奶就从家里拿出来一个煮熟的地瓜母子,我吃着它,也就停止了哭嚎。不过,地瓜母子处理不好也有毒,有一年春天,三队的一头小“趴古”牛,因为吃多了生地瓜母子,肚子涨得象漏斗,竟然就死了。

      夏天来了,地瓜地里一片葱绿,缺吃的庄户人家就把地瓜叶子摘下来,洗干净了,掺上玉米面,做成地瓜叶子糊糊,喝起来滑溜溜的,味道不错,就是不太撑饥。喝得饱饱的,过个时辰尿泡尿后,还是感觉饿。

       地瓜最平常简单的吃法就是煮着吃。那时候的农村很贫穷,但是穷的很平均。秋冬季节,我们村的村前村后,从南到北,左邻右舍大多都是一个食谱――煮地瓜,地瓜稀饭,地瓜糊糊。天长日久,拉屎都能拉出红色的地瓜皮来。冬日夜长,晚饭吃上一顿地瓜,半夜三更就饿得睡不着。于是就提前把地瓜放在枕头边,饿急了伸手抓过来迷迷瞪瞪的往嘴里塞,寒冷的三九天,地瓜冻的棒棒硬,就先放在被窝里暖和过来再咬。味道感觉还不错。

        地瓜吃完了,就吃地瓜干。贫穷的年代里,勤劳节俭的乡亲们也学会了粗粮细作。手巧的农村妇女,把地瓜干磨成粉,加水过滤成面团,再上鏊子上烙煎饼。烙地瓜干煎饼和烙玉米麦子煎饼不一样,由于地瓜面子粗糙,面糊不能粘在鏊子上,就只能把地瓜面合成面团,俩手抱着面团在鏊子上滾,所以,黑乎乎的地瓜面子煎饼也叫滾煎饼。现在生活好了,即使在农村也不见地瓜面煎饼了。滾煎饼的手艺也基本失传了。可谁能想到,那个年代能天长日久一天三顿都能吃上地瓜面子滾煎饼,也是一件奢侈的事儿。

        我家人口多,母亲烟熏火燎,双手被热鏊子烤得通红,烙一早晨煎饼,全家一般只能吃两顿,到晚饭时还是得吃地瓜面子窝窝。有时候看煎饼不多了,我就提前藏起一个,晚饭时,全家人都吃地瓜面子窝窝头,我却吃着煎饼,弟弟妹妹们眼馋,母亲就朝我翻白眼,我却感觉自我良好,唉,不是馋吗!再说了,年少无知也不懂得同甘共苦的为人之道,现在回想起来真自私!幸运的是,上高中后,是背着母亲的煎饼卷子生活过来的,窝窝头吃的就少了。

       地瓜能充饥,地瓜面子煎饼是主粮,而由地瓜做成的粉皮、粉丝、粉条更是美味佳肴中的上品。庄户人家一般在逢年过节,来客访亲才能吃到它们。

       地瓜,地瓜干养育了山村里的人们。而地瓜秧子也是山村里的一宝。秋去冬来,一垛垛的地瓜秧子星罗棋布的坐落在村头场院,人们用它作为牛、羊、兔最佳饲料。而地瓜叶子则粉碎成糠,那时候的肥猪多是吃糠长大的,肉特别的香!

        在我们那一带乡村,还给地瓜干起了个外号叫“万能干”。

        首先,地瓜干能换豆腐。那时候一般来说,二斤至二斤半地瓜干就能换一斤豆腐。可庄户人家一般不舍得这样奢侈。如果那家经常用地瓜干换豆腐,会被笑话不过日子。我家有个大葫芦瓢子,装满了也就二斤多地瓜干,实在是馋急了,母亲才批准!最多就动用一瓢子瓜干。

       地瓜干能换酒。当时的价格是三斤地瓜干、再贴上八分钱就能换一斤沂水酒厂生产的老白干。七一的冬至节的那一天,鹅毛大雪下得脚脖子深,父亲让弟弟到中峪门市部去换酒。走到村中石碾旁,村里滕元明姥姥让我弟弟给她捎带着装酱油,回家路上弟弟给老奶奶送下酱油后,一脚滑倒,酒瓶子摔破了,白干酒撒了个干净。他全身皆白,冒雪小跑着回家。怕父亲骂,吓得直流泪。问清原委后,父亲倒也没训我弟弟,可怜的是弟弟白挨了冻,而父亲过节也没捞着喝上那二两老白干。

        地瓜干子能换钱。小时候我家有个升笎子,装满地瓜干再晃晃,就能装十斤。十二岁那年的七月十五中元节,我挎着一升笎子地瓜干赶柴山集,任务是卖了地瓜干割肉剁馅子包饺子过十五。烈日炎炎下,我蹲在柴山村街头,蹲在升笎子边守候。热汗淋淋的伸长脖子等待着买主。总算是不错,一笎子地瓜干换回来了一元一毛钱。我割了五毛钱的猪肉,(七毛一斤)还用两毛钱买了两条小台巴鱼。还买了芹菜韭菜。剩下的二分钱,又回家交给了母亲。那次贸易活动,我受到了父亲难得的表扬,他吃着饺子说,还行,买的还乖全,知道算计着过日子。

       大半辈子与地瓜为伴,有一件事让我终身难忘――到沂水城里卖地瓜种。七九的春天,我和村里的徐成余等伙伴们,用小推车推着两篓子地瓜种到三十五里远的沂水县城去卖。鸡叫起身,到达沂水城西马荒村时,突然就感觉浑身无力腿发软,肚子里咕咕叫。眼前一黑,小推车就歪在了路旁。蹲在路边吃了一个地瓜面子煎饼,才觉得有了力气。太阳冒红时,把两篓子地瓜推到了城西小河市场。那天老天爷不作美,竟下起了一阵小雨。天转晴后,守候到太阳偏西也无人问津,我们只好把地瓜再往回推。途经向沂村与新朱午村中间路段休息时,一阵大风刮来,我的地瓜车子整个就翻到了路边的水渠里,我脱下裤子下水,在众人的帮助下,才把车子从渠道拉上来,幸运的是,篓子裹扎的严实,地瓜没有多大损失。那天我们再也没有力气把地瓜推回团坪峪,只好寄存在新朱午村亲戚家。五天后,又是沂水大集,我们又从亲戚家推着地瓜二次到了城西小河市场。二百四十多斤地瓜种,卖了十六元五角钱。那年春天,我卖了三趟地瓜种,收入近五十元。现在来看,五十元不算什么,当时可是一大笔收入,救了很大的急。……那是我当兵回来的第二年,半月过后,我才结婚成家。

       岁月流逝,时过境迁。时代变了,生活好了。可是,在沂蒙山区昔日贫苦人家相依为命的地瓜,却种植的越来越少了。田野里再也见不到那满山遍野的葱绿,翻地瓜秧子的农活也似乎失传,秋收季节,也没有了刨地瓜的繁忙,更没有了那一片片遍野雪白的风景线。而那吃了半辈子的地瓜面子煎饼也几乎绝世。如今,地瓜由庄户人家的主粮,变成了宾馆饭店餐桌上的拔丝地瓜……昔日家家户户的煮地瓜,变成了沿街叫卖的烤地瓜,变成了商店超市里的地瓜脯,地瓜糕……。更有甚者,说,地瓜成了世上抗癌的第一食品!

         赞美地瓜,是因为地瓜是憨厚朴实的。它生在贫瘠地,常住贫寒家。无论环境多么艰难,它总是默默无语的挣扎,顽强拼搏的生长。它从不讲究生存条件,从不索取水分肥料,不与百花争艳,不与五谷争名,历经冬夏春秋严寒酷暑,一代又一代生长,一茬又一茬延续。――憨厚朴实的地瓜!

      赞美地瓜,是因为地瓜是勇于牺牲无私奉献的。从出生到老去,从土里到土外,从叶蔓到身躯,剁切割磨无怨言,煮烧蒸烤不抗争!它从不嫌贫,也不妒富,即是百姓度饥荒的宝物,也是富人餐桌上的珍品,还是猪牛羊兔嘴里的食粮,只要需要,慷慨献身!――无私奉献的地瓜!

         ――  没有绚丽多彩的外表,没有婀娜多姿的秀美,没有高大威武的风采,有的只是憨厚朴实,默默无闻,无私奉献!赞美你!可敬可爱可亲的地瓜!



    ","type":1,"domid":"param-id-25"}" id"param-id-25">
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难忘家乡地瓜情

    荒野山坡地几垅,贫瘠作伴扎根生。  


    春经风雨迎难长,夏日藤蔓绿意浓。

    秋风潇潇百草黄,埋头挣扎土下红。

    青黄不接饥饿日,此时君来立大功。

    这顺口溜说的是红薯,沂蒙山区叫地瓜。地瓜――抗干旱,耐瘠薄,易栽培,高产量,充饥饱。在沂蒙山区,地瓜曾经是主要的农作物。我是在“地瓜窝”里长大的,从小就吃地瓜、秧地瓜、刨地瓜、挑地瓜、切地瓜、卖地瓜,有时还翻地瓜秧子。大半辈子与地瓜有着不解之缘。有关地瓜的一些事儿,至今仍然难以忘怀,回想起来历历在目。

    春天来了,万物复苏。每年的春分季节前后,生产队里就从地瓜窖里把储存了一冬春的地瓜种取出来,畦在地瓜苗床上,让地瓜发芽成苗。地瓜种在苗床上一个月左右就会冒出葱葱绿,密麻麻的苗芽儿,谷雨前后,就到了栽秧的季节。把地瓜苗芽从苗床上拔出来,再移栽到早已扶起的地瓜沟垅上。这是一年四季关键时刻,生产队里男女老少齐出动,青年人挑水,壮年老年人栽秧,姑娘媳妇们浇水,妇女们埋埯。几道工序,连环作业,一气呵成。小学生们也在老师的带领下,加入到埋地瓜埯的行列。

    秧地瓜还有两种方式。在畦地瓜育苗时,会挑下一些个头很小的地瓜崽儿,乡亲们就把这些小地瓜一个一个的埋在地瓜沟垅上,浇上水后,再埋上个“小圆堆”。苗床上的地瓜发芽后,沟垅上的“小圆堆”也会冒出地瓜芽。这种种植方式发源于烟台地区,叫“窝瓜下蛋”。沂蒙山区叫母地瓜,窝瓜下得“蛋”,个大丰产,肉质结实,淀粉多,很适合切地瓜干。 麦收过后,雨季到来,地瓜都窜出了长长的秧子,乡亲们把把地瓜秧子剪得一段一段的,每段二十公分左右,上边留两个叶子,插到沟垅上,就会发芽拖蔓成长。这个方式种出来的地瓜,細长嫩脆,含水分多,全部用作来年的地瓜种。

    …………

    嫩弱的地瓜苗儿顶烈日,迎风雨,苦苦挣扎长大,地瓜垅上,先是一根根,后是一簇簇,后来就是一片片葱绿,层层梯田在地瓜秧子的铺盖下,变成了一块块绿毯。秋风把绿毯吹成淡黄色,收获得季节就来到了。寒露过后,最繁忙的农活儿就是刨地瓜。

    庄稼地里五谷杂粮,一到成熟季节都会争相斗艳,各显风骚。而地瓜却是朴实无华,与世无争,谦逊的藏在土壤中,默默的等待着主人的收获。深秋到了,几场寒霜后,地瓜叶子焉头搭耳,由葱绿变黄再变黑,割了地瓜秧子,就用镢头刨出地瓜。从沟垅里刨出来的地瓜,有的被藏在家家户户的地瓜窖里,做为种子和冬天的吃食。大部分则被用地瓜铡子切成一页页薄片,撒在荒坡上、田野里,经过三至五天的晾晒,就变成了雪白的地瓜干。地如铺霜,满山遍野一片片银白。此时,老少携篮子,挎篓子,拿袋子一页页收起,听着哗哗的地瓜干入袋子声,人们的心里充满了满足和喜悦――庄户人家一年到头的口粮到手了。

    我对地瓜情有独钟,因为我从记事起就是吃着它长大的。家住山村,土地瘠薄,生产队里的三分之二的土地种得都是地瓜。地瓜也成了我们那一代人的主要食物。“地瓜干子是主粮,鸡腚眼子是银行。”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。

    家乡有这样一个顺口溜,“地瓜没有娘,随意可插秧,土下到土上,根叶都是粮。”说的是地瓜全身都是宝,根根叶叶藤藤都能入肚充饥,这是对地瓜的赞美。

    在那个困难的日子里,春黄不接的春末夏初,苗床上的“地瓜母子”都是庄户人家的食粮。人们把苗床上的地瓜母子扒出来,削掉烂皮,上锅煮熟就能充饥饱,只是略带苦味。我第一次吃地瓜母子是六岁的那年,奶奶背着我路过滕向志爷爷家门口,在奶奶和邻居说话的当儿,滕爷爷家伸出院墙的杏树枝头上就落下了个“刷马架子”,恰巧落到我的脊梁上,我难受的嗷嗷叫,滕向志家奶奶就从家里拿出来一个煮熟的地瓜母子,我吃着它,也就停止了哭嚎。不过,地瓜母子处理不好也有毒,有一年春天,三队的一头小“趴古”牛,因为吃多了生地瓜母子,肚子涨得象漏斗,竟然就死了。

    夏天来了,地瓜地里一片葱绿,缺吃的庄户人家就把地瓜叶子摘下来,洗干净了,掺上玉米面,做成地瓜叶子糊糊,喝起来滑溜溜的,味道不错,就是不太撑饥。喝得饱饱的,过个时辰尿泡尿后,还是感觉饿。

    地瓜最平常简单的吃法就是煮着吃。那时候的农村很贫穷,但是穷的很平均。秋冬季节,我们村的村前村后,从南到北,左邻右舍大多都是一个食谱――煮地瓜,地瓜稀饭,地瓜糊糊。天长日久,拉屎都能拉出红色的地瓜皮来。冬日夜长,晚饭吃上一顿地瓜,半夜三更就饿得睡不着。于是就提前把地瓜放在枕头边,饿急了伸手抓过来迷迷瞪瞪的往嘴里塞,寒冷的三九天,地瓜冻的棒棒硬,就先放在被窝里暖和过来再咬。味道感觉还不错。

    地瓜吃完了,就吃地瓜干。贫穷的年代里,勤劳节俭的乡亲们也学会了粗粮细作。手巧的农村妇女,把地瓜干磨成粉,加水过滤成面团,再上鏊子上烙煎饼。烙地瓜干煎饼和烙玉米麦子煎饼不一样,由于地瓜面子粗糙,面糊不能粘在鏊子上,就只能把地瓜面合成面团,俩手抱着面团在鏊子上滾,所以,黑乎乎的地瓜面子煎饼也叫滾煎饼。现在生活好了,即使在农村也不见地瓜面煎饼了。滾煎饼的手艺也基本失传了。可谁能想到,那个年代能天长日久一天三顿都能吃上地瓜面子滾煎饼,也是一件奢侈的事儿。

    我家人口多,母亲烟熏火燎,双手被热鏊子烤得通红,烙一早晨煎饼,全家一般只能吃两顿,到晚饭时还是得吃地瓜面子窝窝。有时候看煎饼不多了,我就提前藏起一个,晚饭时,全家人都吃地瓜面子窝窝头,我却吃着煎饼,弟弟妹妹们眼馋,母亲就朝我翻白眼,我却感觉自我良好,唉,不是馋吗!再说了,年少无知也不懂得同甘共苦的为人之道,现在回想起来真自私!幸运的是,上高中后,是背着母亲的煎饼卷子生活过来的,窝窝头吃的就少了。

    地瓜能充饥,地瓜面子煎饼是主粮,而由地瓜做成的粉皮、粉丝、粉条更是美味佳肴中的上品。庄户人家一般在逢年过节,来客访亲才能吃到它们。

    地瓜,地瓜干养育了山村里的人们。而地瓜秧子也是山村里的一宝。秋去冬来,一垛垛的地瓜秧子星罗棋布的坐落在村头场院,人们用它作为牛、羊、兔最佳饲料。而地瓜叶子则粉碎成糠,那时候的肥猪多是吃糠长大的,肉特别的香!

    在我们那一带乡村,还给地瓜干起了个外号叫“万能干”。

    首先,地瓜干能换豆腐。那时候一般来说,二斤至二斤半地瓜干就能换一斤豆腐。可庄户人家一般不舍得这样奢侈。如果那家经常用地瓜干换豆腐,会被笑话不过日子。我家有个大葫芦瓢子,装满了也就二斤多地瓜干,实在是馋急了,母亲才批准!最多就动用一瓢子瓜干。

    地瓜干能换酒。当时的价格是三斤地瓜干、再贴上八分钱就能换一斤沂水酒厂生产的老白干。七一的冬至节的那一天,鹅毛大雪下得脚脖子深,父亲让弟弟到中峪门市部去换酒。走到村中石碾旁,村里滕元明姥姥让我弟弟给她捎带着装酱油,回家路上弟弟给老奶奶送下酱油后,一脚滑倒,酒瓶子摔破了,白干酒撒了个干净。他全身皆白,冒雪小跑着回家。怕父亲骂,吓得直流泪。问清原委后,父亲倒也没训我弟弟,可怜的是弟弟白挨了冻,而父亲过节也没捞着喝上那二两老白干。

    地瓜干子能换钱。小时候我家有个升笎子,装满地瓜干再晃晃,就能装十斤。十二岁那年的七月十五中元节,我挎着一升笎子地瓜干赶柴山集,任务是卖了地瓜干割肉剁馅子包饺子过十五。烈日炎炎下,我蹲在柴山村街头,蹲在升笎子边守候。热汗淋淋的伸长脖子等待着买主。总算是不错,一笎子地瓜干换回来了一元一毛钱。我割了五毛钱的猪肉,(七毛一斤)还用两毛钱买了两条小台巴鱼。还买了芹菜韭菜。剩下的二分钱,又回家交给了母亲。那次贸易活动,我受到了父亲难得的表扬,他吃着饺子说,还行,买的还乖全,知道算计着过日子。

    大半辈子与地瓜为伴,有一件事让我终身难忘――到沂水城里卖地瓜种。七九的春天,我和村里的徐成余等伙伴们,用小推车推着两篓子地瓜种到三十五里远的沂水县城去卖。鸡叫起身,到达沂水城西马荒村时,突然就感觉浑身无力腿发软,肚子里咕咕叫。眼前一黑,小推车就歪在了路旁。蹲在路边吃了一个地瓜面子煎饼,才觉得有了力气。太阳冒红时,把两篓子地瓜推到了城西小河市场。那天老天爷不作美,竟下起了一阵小雨。天转晴后,守候到太阳偏西也无人问津,我们只好把地瓜再往回推。途经向沂村与新朱午村中间路段休息时,一阵大风刮来,我的地瓜车子整个就翻到了路边的水渠里,我脱下裤子下水,在众人的帮助下,才把车子从渠道拉上来,幸运的是,篓子裹扎的严实,地瓜没有多大损失。那天我们再也没有力气把地瓜推回团坪峪,只好寄存在新朱午村亲戚家。五天后,又是沂水大集,我们又从亲戚家推着地瓜二次到了城西小河市场。二百四十多斤地瓜种,卖了十六元五角钱。那年春天,我卖了三趟地瓜种,收入近五十元。现在来看,五十元不算什么,当时可是一大笔收入,救了很大的急。……那是我当兵回来的第二年,半月过后,我才结婚成家。

    岁月流逝,时过境迁。时代变了,生活好了。可是,在沂蒙山区昔日贫苦人家相依为命的地瓜,却种植的越来越少了。田野里再也见不到那满山遍野的葱绿,翻地瓜秧子的农活也似乎失传,秋收季节,也没有了刨地瓜的繁忙,更没有了那一片片遍野雪白的风景线。而那吃了半辈子的地瓜面子煎饼也几乎绝世。如今,地瓜由庄户人家的主粮,变成了宾馆饭店餐桌上的拔丝地瓜……昔日家家户户的煮地瓜,变成了沿街叫卖的烤地瓜,变成了商店超市里的地瓜脯,地瓜糕……。更有甚者,说,地瓜成了世上抗癌的第一食品!

    赞美地瓜,是因为地瓜是憨厚朴实的。它生在贫瘠地,常住贫寒家。无论环境多么艰难,它总是默默无语的挣扎,顽强拼搏的生长。它从不讲究生存条件,从不索取水分肥料,不与百花争艳,不与五谷争名,历经冬夏春秋严寒酷暑,一代又一代生长,一茬又一茬延续。――憨厚朴实的地瓜!

    赞美地瓜,是因为地瓜是勇于牺牲无私奉献的。从出生到老去,从土里到土外,从叶蔓到身躯,剁切割磨无怨言,煮烧蒸烤不抗争!它从不嫌贫,也不妒富,即是百姓度饥荒的宝物,也是富人餐桌上的珍品,还是猪牛羊兔嘴里的食粮,只要需要,慷慨献身!――无私奉献的地瓜!

    ―― 没有绚丽多彩的外表,没有婀娜多姿的秀美,没有高大威武的风采,有的只是憨厚朴实,默默无闻,无私奉献!赞美你!可敬可爱可亲的地瓜!






    以下图片转自网络,如有侵权,敬请原谅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 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